本报讯 (记者 陈佳青 朱晨皓 实习生 袁喆) 昨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基于“大系”的图像汇总与研究成果,艺术、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约60位中外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对话,探索中国古代绘画在数字时代的保护与传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创新潜力。

围绕“多彩的世界:艺术图像中的文明叙事”这一会议主题,多名专家学者借助珍贵的图文资料,带来了“双重道路 作为艺术史和作为图像志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主旨报告。

德国波茨坦应用科学大学教授Andreas Bienert致力于将历史绘画转化为现代数字视觉文化,“大系”成果为他的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他说:“我对‘大系’非常了解,并为此着迷。现如今,画作不再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平面,观众不再习惯于默默注视,也不再习惯于长久地观看,而是更喜欢与画作进行对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技术媒介和应用。”

由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前不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开馆,3D打印石窟、沉浸式影厅、VR体验等展现了古代绘画与文物的数字化传承,“百位西方人看古画”板块则展现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科技创新、文明互鉴成为馆内的重要元素,和会议的热点话题不谋而合。

如何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进一步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典藏馆相关负责人王小松认为,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把中国的绘画体系纳入全球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共同构成世界文明图像史,成为一种文化的脉络。今后,我们还会做一些山水、人物、花鸟等专题展以及讲座,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惠及百姓。”

乘着“良渚论坛”的东风,“大系”的深化研究和成果应用还将不断延续。会上,“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第一辑首批五卷揭幕。该项目致力于全面系统调查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收藏的中国历代丝绸文物信息,编纂“中国丝绸艺术大系”100卷,同时建成“中国丝绸艺术资源库”。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教授赵丰告诉记者:“丝绸对于中华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同时,它也是连接世界的一条纽带,有助于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希望这一项目能成为下一个拥有国际视野、国家站位、浙江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