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超 景宇) 当前,全区上下正全力以赴,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奋进高质量发展,力争跑好全年“第一棒”。如何将“第一棒”跑得更快更好?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企业、市场,一探创新大地上的澎湃活力。

近日,记者率先来到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华科技”)智能工厂,发现这里没有轰鸣的声响,没有密集的工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悄无声息地忙碌着。

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俊明告诉记者,这里的智能设备代替了传统机器,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车间内,机器人手臂进行精密组装,物联网技术让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

做加法:技术赋能,效率倍增

SMT生产线是炬华科技未来工厂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高度集结。在这里,传统的人工操作被机器人替代,从原材料的上线、贴片、焊接到成品下线,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作业。

“以前,一条生产线至少需要4个人操作,现在两条生产线只需要3个人。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包俊明说。

据介绍,炬华科技的未来工厂建设始于2021年,总投资达3.87亿元。除了SMT生产线,还有DIP(双列直插式封装)及整机等29条全自动生产线,形成了日产5万只智能电能表的生产能力。根据日产能核算,仅需0.72秒就能完成一只电能表的制造,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同时,通过智能化的质量管理系统,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被实时监控和分析,可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偏差,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有减法:人员精简,管理优化

人员精简并不意味着工作量减少,而是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优化升级。

“未来工厂不仅是对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更是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我们能更加精准地掌握生产进度、质量状况和人员动态,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包俊明告诉记者。

如今,员工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实时监控生产情况,并根据需要远程调整。炬华科技还成立智慧制造部和流程信息化部门等专门机构,推动数字化、智能化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为未来工厂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还促进了公司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和升级。

“静悄悄”也能释放大能量

正是通过一系列“加减法”运算,炬华科技成功打造了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未来工厂”。这正是余杭区智能制造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余杭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发展。

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了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杭州炬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钱江制冷压缩机集团有限公司3家省级未来工厂,并制定了《余杭区加快打造智能制造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计划通过梯队构建、标杆打造、服务提升等举措,培育形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生命力的未来工厂生态系统。

在余杭的未来工厂里,“静悄悄”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静悄悄”的背后,是数字化转型的深沉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澎湃激情。“静悄悄”的未来工厂,正释放着余杭经济的大能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