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2025径山春茶季展销活动

图②:径山智能抹茶机

  图③:机器狗在茶园驮运茶叶


(记者 杨阳) 近年来,余杭深入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串起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衍生品整条产业链,全方位助力共同富裕。今年前三季度,我区茶叶产值达13.08亿元,同比增长12.08%,6家企业的抹茶产品入选全省首批“土特产”新品名单。

这片叶子正成为余杭文化的“金名片”、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群众增收的“金叶子”。面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余杭茶产业何以逆势增长?在这个茶香弥漫的秋日,我们共同探寻这片叶子背后的发展逻辑。

一条“新茶路”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才能把产业做大。”中泰街道枫岭村党支部书记邵金卫道出了过去茶农“各扫门前雪”的困境。

破局之道,在于组织创新与模式变革。以中泰街道南部八村为例,它们成立了“未来茶乡”产业链党委,下设3个茶产业党支部,联动重点茶企、合作社、茶农等N个主体,实现品牌、技术、标准、包装、标识、监管“六统一”,带动村民月增收1000余元。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联合,更在实质上前进了一步——八村合股成立杭州余杭中泰云谷乡村有限公司,真正“坐到了一条板凳上想发展”。

在“未来茶乡”共富工坊,智能化生产线将青叶变成精品干茶,茶叶均价提高约30%。“以前卖青叶得赶早占摊位,现在茶厂敞开收,价格还比市场高。”茶农沈炳松说。

枫岭村职业经理人唐梅红的加入,让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驶入快车道:茶舍改造、茶园观光小火车、稻田艺术节、古法茶艺体验……规划图上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

在径山镇,“茶仙子”共富工坊则构建了“党组织+青年创客+直播基地+农户”的利益链。直播间里,“茶仙子”娓娓道来,一小时直播就能带来上万元订单,目前已吸纳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古城e铺”“邮e购”等电商平台,年均增收5万余元。

存量空间的转化也带来了破局之法。如径山村通过改造闲置空间,布局炒茶、茶筅、茶器等“十二工坊”,带动3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达5200元;枫岭村打造茶香豆腐坊、抹茶工坊等茶空间,实现乡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一杯“新茶饮”

“过去我们是‘看天吃饭’,如今是‘靠数种茶’。”径山绿神茶苑负责人周方林的感慨,是余杭茶业拥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在智慧茶园里,茶农轻点手机屏幕,智能灌溉系统就自动开启,无人机掠过茶垄精准作业,云端数据实时分析茶树生长动态;径山茶园引入申昊科技机器人替代人工,穿过茶道,越过土坡,灵活又平稳地将茶农新鲜采摘的茶叶运送至山下集散点,每亩茶园日均采摘量从9.6公斤提升至12.4公斤;百盛茶叶牵头研发的智慧茶园云平台,整合无人机遥感和智能监测,使茶苗优质率提升29.5%,每亩增收1000余元。

科技的力量更体现在加工环节。杭州银泉茶业有限公司引入全区首台远红外茶叶提香设备,5公斤茶叶仅需5分钟便能改善风味,让原本苦涩的夏秋茶焕发栗香,售价提高2—3倍。余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攻坚,自育“径山一号”“径山二号”专用品种,实现亩均产量提升20%~30%,春茶采摘提早7天。

抹茶的复兴,是科技赋能传统技艺的典范。智能抹茶机的出现,将繁琐的点茶过程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茶汤色泽鲜绿、沫饽细腻,让径山抹茶成功搭上新中式茶饮快车。银泉茶业建成的十万级抹茶净化车间,年产量达600吨,产品远销70国。更引人注目的是,径山茶在2024年3月贴上了首张“碳标签”,通过扫码即可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

一部“新茶经”

“点茶不是表演,是千年文脉的活态传承。”在“宴茶·径山筑”茶生活美学空间,“茶仙子”周颖的演示,将游客带入宋人的风雅生活。这场穿越时空的茶宴,高峰时一天接待200多名顾客,年接待量超20000人次。

余杭深谙“种好茶,更要用好茶”。依托“径山茶宴”这项国家级非遗和“茶圣”陆羽著经之地的人文底蕴,余杭不断拓展茶文化边界。2025年,径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达40.13亿元,文化力位列全国前三,直接助力茶叶销售单价提升80%,茶农收益增加20%以上。

文化流量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如径山村推出“禅茶一味·品茗问道之旅”路线,打造涵盖108家民宿、农家乐的“茶食茶宿联盟”,建成集民宿、非遗体验、茶产业深加工为一体的3A级全域景区村庄。2024年,共接待考察参观团超1000批次,带动村集体年收入提升至887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提升至61737元。

同时,唐代煮茶、宋代点茶、茶筅制作等非遗项目将茶文化转化成带动村民增收的活力源泉。径山镇支持120余家茶企、村社开展茶话会、茶汤会等“民间版径山茶宴”,延长游客体验时长。2024年,带动全镇旅游收入增长5000万元。今年春季,径山村举办“喫茶节”,活动期间客流量增长近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超150万元。

文化的赋能还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径山茶牙膏、茶面膜、抹茶冰淇淋等120余种衍生品,构筑起丰富的“径山茶宇宙”。结合“半日禅修”等主题游研发的“全茶宴·素食斋”,设计“住禅宿、吃茶宴、看茶会”套餐,形成了从舌尖品尝到指尖购买的完整消费闭环。

组织变革、科技赋能、文化铸魂,余杭通过“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让一片古老的叶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它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融合了科技、文化、旅游与生态价值的综合性产业载体。

在这片由绿叶书写的共富答卷上,余杭用实践证明:当传统产业插上创新与文化的翅膀,就能突破市场红海,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这片叶子的故事,正为乡村振兴提供着一份可感、可知、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