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湖学生在“流动少年宫”体验重走红军长征路 李剑平/摄


本报讯 (记者 吕洋) 每到周末,平日书声琅琅的校园悄然变身,成为热闹的青少年宫教学点。自2023年起,余杭创新推出“校宫一体、团教共建”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尝试将青少年宫“搬”进校园,利用现有场地和资源,打造“家门口青少年宫”,让优质校外教育从“稀缺”走向“普惠”。

第一步是构建多元教育服务体系。余杭将青少年宫建设纳入区级民生实事项目,在人口密集区公办学校设立教学点,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设课程。同时,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流动青少年宫”送课上门,累计开展公益送课近30场次,覆盖青少年近7000人次。

除了常规课程,余杭还搭建了丰富的校外实践平台,打造“户外课堂”自然研学板块,建设少先队实践阵地,推广“红领巾议事厅”“家园小主人争章”等红色实践项目,开展各类研学实践、体验活动130余场,覆盖青少年超11万人次。同时,创新开设“家长课堂”,利用家长等待时间开展亲子课程,累计开展“家长课堂”及夜校亲子课堂67场,辐射近6500户家庭。

资源的协同联动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余杭采取“政府搭台、团教共建”模式,由团区委负责课程开发、师资引育,区教育局提供教学场地和设施设备,属地镇街负责后勤保障。同时,余杭广泛吸纳社会专业人才,依托省市区三级专业协会,跨区跨级招引优质师资,目前外聘教师已达380余人,与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重点高校以及阿里巴巴等1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

机制创新层面,余杭着力破解长效发展关键难题。通过课前收集报名意向、课程偏好,因人因地因材施教,按照“启蒙—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开设五档课程,打造“蓝鸟”“小螺号”“非洲鼓”等“一校一品”精品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创新“错峰使用”学校闲置空间,集成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推出“青年夜校”“青年自习室”等服务,持续放大改革成效。

截至目前,余杭已建成“家门口青少年宫”10个,累计开设班次超2500个,惠及近4.3万人次,构建起青少年“15分钟成长服务圈”。

从“无处可去”到“触手可及”,余杭的探索展现了一条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路径。“校宫一体”获省委改革办《浙里改(竞跑者)》刊发,为解决校外教育资源均衡问题提供了“余杭方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