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环刀法”取的土样


研究人员在浙北地区现场取样(资料图)


本报讯 (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位于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中心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里,38份来自浙北不同遗址的土样静静地躺在恒温冰箱中,灰黑、赤红、赭黄……这些看似普通的泥土,正经历着一场精密的“体检”,每一粒砂砾、每一道裂痕都可能藏着破解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难题的密码。

“就像医生需要了解人体的各项指标,我们也要读懂泥土的语言。”实验室文物保护负责人高海彦介绍,这是团队为破解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难题新启动的基础性研究。

高海彦所在的团队是专门给良渚古城遗址这个五千多岁的“老人”看病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就相当于一个专业医院。

这次行动源于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针对良渚古城遗址开出的“诊断单”是否对其他潮湿环境土遗址同样有效呢?这需要团队对其他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具备基本了解,通过实验找出更有普适性的保护方案。

当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不光凭借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等都佐证着这里曾存在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这些由泥土构成的“大地史书”,是文明最直接的见证。“大家一眼能看到陶器、玉器这些‘显眼’的文物,却很少关注古人踩过的路面、夯筑的城墙或房屋地基。”高海彦道出土遗址的特殊价值,“它们承载着更厚重的历史证据,却往往被忽视。”

一些价值相对较低的遗址,经过考古前置发掘后会被回填成为建设用地。于是,团队选择了对浙北地区14个正在做考古前置发掘的工地进行采样——用不锈钢取土环刀切取保持原状的土块,同时收集散土样品。

回到实验室,泥土开始接受全方位“体检”,涉及外观颜色、颗粒密度、微观结构、化学成分、渗透性等数十项指标,如同建立一份详尽的“健康档案”。“了解一个人,你会看身高体重、肤色深浅甚至体检报告里的各项指标。研究土遗址保护也一样,需要一系列基础数据。”高海彦比喻道。

为了不影响考古,团队大多在工地的“犄角旮旯”采土,过程中也有一些令人惊讶的现场:一些新揭露的遗址土层坚硬如石,军工铲打弯了都打不进去。这侧面印证了埋在地下是最原始却有效的保护方式——隔绝光湿变化,风化自然停滞。但都埋在地下,公众如何感受历史?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团队努力在保护和利用间寻找平衡点。

保护土遗址,是与自然之力展开“拉锯战”。“延缓而非阻止消亡,就像医美可以延缓衰老的表象一样,但人终会老去。”高海彦指出,如今日益频繁的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让保护方案无法一劳永逸,每隔一段时间,保护小组的成员就需要对环境控制装置的阈值做出调整。

其他的保护措施也需要动态调整。比如,之前团队与浙大合作研发、“喷一次管半年”的植物精油,如今已有一些苔藓对其产生抗药性,只能保障四五个月的效力。最近,相关人员一直在调整配方,着力研究“良渚植物精油”2.0版。

除了更新“旧药方”,团队也在找新办法。“最近,我们在老虎岭遗址地下空间架设特殊光谱灯箱,用特定波段光线抑制苔藓霉菌的生长,目前还在实验阶段。”高海彦说。

保护良渚古城遗址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这支团队将标本库视为破解潮湿环境共性与差异的密码本。浙江各地的土样分析,将揭示良渚保护经验是否具备推广价值。“若差异显著,就需因地制宜采取改良措施。”高海彦表示,未来或与广东、广西、福建等潮湿地区合作,让“土体检”的边界不断延伸。

在泥土无声的肌理中,他们正奋力挽留即将消逝的时间痕迹。这场与自然之力的漫长博弈没有终点,唯有持续探索,方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不坍塌的桥梁。


分享: